BLOG
精选文案
改写史前人类史的哥贝克力石阵,港基模型高度还原远古遗址
发布时间:2019-06-20 返 回

▲港基模型制作哥贝克力石阵模型的过程。

西方原始建筑神秘而庄严。以史前巨石为代表的遗址,先民们曾在此祈祷,感受日出日落,四季变更和生死。

万物皆有灵性,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,与现今的我们对话。

1.jpg

▲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由约20个圆形石柱和椭圆形结构石柱组成(图片来自网络)

哥贝克力石阵遗址,位于土耳其尚勒乌尔城外14公里的一条山脊之上,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寺庙,距今大约有12000多年的历史。

比英国巨石阵早6500年、比埃及金字塔早7000年、比南美玛雅文明早9000年。

顺理成章地,它成为人类目前为止在地球上发现最早的文明遗迹!

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的T型石柱与图腾浮雕

2.jpg

▲夜空下充满「仪式感」的石柱(图片来自网络)

哥贝克力石阵富有趣味的地方是,每个环形建筑都被环状巨型T字状石柱包围着。

有些石柱上雕刻着各种动物图案,有些石柱仿佛人形,两侧还有手掌的模样。

3.jpg

▲博物馆陈列着浮雕精美的石柱(图片来自网络)

在每个环状石阵的中心,由两个以上的巨石柱彼此平行排列。

这些石柱重达14吨至16吨,上面雕刻有野猪、鹤、狐狸、蛇、蝎子、狮子和牛等动物。

4.jpg

▲浮雕以数目众多的雄性动物图像为特色(图片来自网络)

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一些象征符号,比如圆圈、滚轮、半月以及其它一些竖向或横向的「H」。他们仿佛是一种符号在记录着什么。

T型石柱就像侧立着的人,而T形交叉支柱的轴形似人体的头部。一些石柱上刻有手臂和手掌的浅浮雕,并且穿着衣服,系着腰带,只是没有把五官画出来。

5.jpg

▲双手贴住身体的样子很像严肃又有点可爱的卫兵(图片来自网络)

尽管至今成谜,有考古学家推测它们分别暗示男女两性。

很难想象,距今大约有12000多年的人们要如何使用石头去雕刻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?

哥贝克利石阵备受重视

考古界尚未发现规模超过哥贝克利石阵的史前文明建筑,作为人类史上极其珍贵的遗产,该遗址备受土耳其政府的重视,并于2018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。

6.jpg

▲保护现场和保护文物一样重要(图片来自网络)

考古学家施密特(Klaus Schmidt)因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石阵,其功劳也被载入辉煌史册。

为了纪念该遗址的发掘,土耳其政府和欧盟共同承担了近60万欧元的工程费用,建造近4000平方米钢结构屋顶,还特意将2018年命名为“哥贝克力巨石阵年”。

港基模型高度还原哥贝克力石阵模型

为了呈现12000前的石阵面貌,港基模型有幸受邀于土耳其政府,以专业而艺术的方式再现历史。

首先,通过对比石阵遗址出土的定位图纸,猜想历史的手绘资料,模型团队先重新绘制3D文档,并针对不同的T型石柱做标记,然后由3D打印的方式呈现出石阵主体的初步模样。

7.jpg

▲在俯视图上定位石阵的位置(图片来自网络)

从记载历史的手绘文献中,我们发现其实“工匠”精神早已贯穿整部人类发展史,即使在工具落后的史前时代,先民们对于美的追求仍认真而执着。

为了反应浮雕的历史图像,港基模型不敢懈怠,力求细致地还原真实的效果。

8.jpg

▲燧石是当时制作石阵雕塑的主要工具(图片来自网络)

对于一些褶皱位置机器雕刻处理得较为粗糙,会看到凹凸不平的沟壑横线,而手工雕刻在细节方面则可以弥补失误,做得更细腻。

9.jpg

▲3D打印主体结构仅仅是整套工序的初始

在由T型巨石组成的大圆环修建后,每隔几十年,先民们就把大的圆环石柱埋起来,用新石块制造较小的圆环来取代。

10.jpg

▲因为碎石的保护这些T型石柱才得以保留(图片来自网络)

之后,所有圆环都用碎石填满,人们再在附近造一处全新的圆环,整个遗址就这么修了填、填了再修。

于是今天人们发现,遗址地面变成了比四周平地高约十五米的土丘,深深埋于泥土之下。

既然要记录文物的出土过程,那揭示当初先民们是如何掩埋遗址的就十分重要了。

11.jpg

▲手工制作的碎石围墙让模型立刻真实起来(图片来自港基模型)

碎石围墙的制作是3D打印后,再用喷漆绘制表面,使模型呈现碎石紧凑堆叠的效果。

石墙的纹理和颜色都散发着历史久远的气息。

最早的建筑工事

说起巨石阵,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,早在一万多年前的人类是如何“赤手空拳”地建造这番奇迹呢?

以狩猎为生的新石器时代,原始居民已开始掌握包括选址、选材、加工、运送等技术。

12.jpg

▲分成若干小组来搬运原木

他们把圆木垫在地面,再把用燧石凿出的石柱放在圆木上,通过类似滚轴车轮的原理,将巨石从 2 公里外的采石场搬往山丘。

13.jpg

▲像轨道枕木一样铺排的工地

14.jpg

▲杠杆原理早已被先民熟悉

为了让石柱立起,他们使用吊绳一头拴住T型横石,借助木架让石柱另一端着地。

港基模型参考手绘稿,把对工事的推测落实到模型场景的设计制作里。

15.jpg

▲如此庞大沉重的工事自然是依靠族群共同协作才能完成(图片来自网络)

16.jpg

▲可见麻绳也很结实牢固

17.jpg

▲史前人类借助三脚架把石块吊在预定的位置

18.jpg

▲最早的砌筑抹灰工程

可以推测,参与这项工程的先民们,在建造期间是通过一系列交流语言发号施令和执行任务的。

19.jpg

▲虽然文字尚未出现但语言的沟通已经满足团队协作

远古人类的生活

为了反映12000年前的人类处于采摘狩猎的时期,港基模型使用了手工雕刻人偶、服饰配件和武器。

首领们肌肉紧实、肢体动作生动,能够感受到人物鲜活的生命力。

20.jpg

▲小小的人偶也需要分色涂漆

21.jpg

▲没有人偶是重复的,每一个都是特殊定制。

指挥工事的首领有着严肃的神情,大概这就是最早的工头吧。

几百来号人被分成不同的小组:物流运输,吊装,砌墙,炊事班等等,分工明确。

22.jpg

▲后勤组烹饪的烤肉香味仿佛已经飘出来

建造场景反映当时的团队协作也是模型的重点任务。

23.jpg

▲模型场景的搭建皆取材于手绘历史资料(图片来自网络)

24.jpg

▲团队协作井然有序

哥贝克力石阵的意义

目前,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成不到15%,然而它已经从多个角度推翻了考古学界对人类发展历史的猜测。

在发现哥贝克力石阵之前,苏美尔人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组织社会,但现在这个观点可能就得改写了。

以往的历史观念认为:

人类是在学会了务农和如何在固定的社会生存之后,才有时间、有组织、有资源去建造庙宇。

25.jpg

▲最初始的建筑活动可能是应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产生

哥贝克力的惊人之处在于,它推翻了这种假说,很有可能是宗教习惯或者某种崇拜,驱使人们需要一个大型的场所,而在这种建造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定居,并从这里衍生出了农业。

相信伴随发掘工作的继续,将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。

26.jpg

▲石阵遗址沐浴在朦胧的夜色中(图片来自网络)

看着哥贝克力石阵的模型,仿佛远古版“我的世界”,幻想着“博物馆奇妙夜”里的场景,有一天石阵里的原始人类会不会也走出遗址,来看一看现代文明?

27.jpg

▲小人国里的哥贝克力石阵重新焕发生机